春季,是寒暖交织的季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乍暖还寒,“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昼夜温差大,变化不定,人们对于环境温度的感受不尽相同,故而穿衣有厚有薄。看街上来来 往往的人群,仿佛活在不同的“季节”。小时候常听大人讲“春捂秋冻,一年无病”。嘱咐我们“春不忙减衣, 秋不忙加冠”, 也就是说春天要慢一点脱棉衣, 秋天则不要过早穿棉衣, 春天穿衣服要尽量保暖, 而秋天呢, 则在一定程度上要挨些冻,这样对身体有好处。
冬天气血都在里面,外面的毛孔是闭合的。 到了春天, 气血从里面向外走, 毛孔是从闭合向开放走, 如果这时多穿一点衣服, 有助于毛孔的绽开。而秋天少穿一点, 因为秋天是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毛孔是从张开向闭合走, 如果穿太多了, 不利于毛孔从开放向闭合状态运行, 所以要少穿一些。
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也有相关的描述, 春天“天气寒暖不一, 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 遇暖易之, 一重减一重, 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 以渐加厚, 不得一顿便多, 唯无寒而已”。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 春季, 一阳初生, 冰河解冻, 万物复苏。
初生之阳如刚萌芽之幼苗,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 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使之去寒就温, 对应养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 才能与自然界上升之阳气相合, 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
秋天, 则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 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此时, 阴气初生而未盛, 阳气始减而未衰, 故气温开始逐渐降低, 人体阳气亦开始收敛, 为冬时藏精创造条件。故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 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 此时若能适当地接受一些的刺激, 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 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好处。
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着一片新生的景象,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中缓缓散步,披开头发,舒松衣带,让形体舒展,使自己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它。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生发之气的道理。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肝气,以致供给夏季长养的力量就少了,那么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