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佳 文/摄
1月10日8时,区中医院骨伤科主任林统刚到达骨伤科病区主任办公室,就被接踵而来的患者围在了这间办公室内。当天坐诊的他,原本就打算往门诊走,但心急的患者却一路打探到了病区,将他“逮个正着”。于是,他干脆坐下来,先为这一批患者看病。
骨伤科的“人气”或许可以从这个早晨窥得一斑。早在区中医院老院区时,骨科就是该院的特色专科之一。2016年9月,在该院整体搬迁至新址后的第3个月,该专科从原来的大外科分枝出去,成为独立科室——骨伤科。而后,除了继承与发扬中医骨伤科技术之外,该科室可开展术种日渐丰富,并与针灸推拿科、康复科等科室交相配合,进一步优化可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
特色专科 看今日之变
回顾往昔,今日骨伤科之“前身”,一路发展而来,有多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坐诊。“老中医对骨折的治疗很有见地且经验丰富,而且老中医的中草药配方制成中医药膏敷贴,对腰腿痛、长期慢性病的效果还不错,骨伤科一直有供应,使用过的门诊病人反映也比较好。”林统说道。
继老中医之后,一批批新鲜的“血液”不断输送、补充到中医院的医护队伍中,林统便是其中一位。他回忆道,自己是在2006年调到区中医院工作的,记得医院在西路桥大道旧址时,各方面条件都不算好,碍于整体环境不能满足患者的理想需求,选择在该院做手术的患者很少,长此以往,制约了科室乃至医院的发展。“其实蛮早以前,我们就能开展创伤骨折、髋关节置换、断指再植等各方面手术。”他说道。
尽管硬件不佳,但骨科还是通过加强软件建设,成为该院特色专科,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则伴随着医院搬迁澎湃而来。
“在老医院的时候,整个大外科就一个住院病区,总共50多张床位,骨科只分到22张床位,却常常床位空余,因为患者觉得病房过于陈旧,不愿意住。”林统说,“现在,骨伤科在住院部的4楼有单独的病区,总共有45张床位,环境比以前好很多。近几个月,随着就医住院人数的增加,我们甚至还需要为患者加床。”
科室的变化,不止是环境变好,患者愿意入院治疗。据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骨科接诊人次为126886,住院人次为891,手术例数为556,其中三、四类难度的手术例数为201;而2015年全年,骨科接诊人次为6680,住院人次为509,手术例数为353,其中三、四类难度的手术例数为108。
目前,该院骨科相关的手术都有开展,比如人工关节置换、脊柱内固定、椎体成形等。而根据患者需求,可以由本院医生做,也允许邀请院外专家来做。去年10月,区中医院首例盆骨骨折手术成功开展,该手术属于四类手术中难度很高的类型,因此,对于骨伤科而言是一次新的突破。
科室配合 振发展信心
区中医院的变化已不用多加赘述,作为骨伤科主任,林统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这可不是“盲目”的自信,骨伤科的专家们各有所长。比如,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徐杰熟练掌握四肢、脊柱、关节创伤处理及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林统擅长各类人工关节置换、颈腰椎间盘突出融合内固定、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椎体成形、微创技术治疗四肢骨折、骨折手法复位治疗、各种复杂手外伤、断指再植及各种皮瓣移植手术;总务科科长、副主任医师罗洪斌除了擅长创伤急救、多发骨折的处理,还将苗医特色与小针刀现代疗法相结合,主要治疗颈椎病、关节病、椎间盘突出等疑难杂症。
除此之外,林统的信心还来源于区中医院的“资源优势”。“骨科手术成功开展之后,对于患者而言,除了中草药调理,还有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是锻炼康复,尽早恢复手术部位的功能。”林统介绍道,“医院的针灸推拿科、中医科都是特色专科,搬入新院址后,康复科也是亮点之一。与这些科室的相互配合,通过吃中药、穴位贴敷、康复锻炼等方法,对患者术后的治疗、康复等,构建了系统化的医疗服务,更有助于功能恢复。”
其中,该院康复科是以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及治疗方法相结合的特色康复专科,科室拥有一批专业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队伍,设有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理疗室、言语吞咽治疗室、牵引室等一系列完全规范的治疗科室,配备有先进的康复治疗训练设备,开展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促通术、关节松动术、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能够提供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包括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言语、认知治疗。
尽管科室这些年陆陆续续地组织医护人员外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但对人才的渴求依然强烈。据悉,下阶段,区中医院骨伤科为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除了与其他科室打好配合之外,还将在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上下功夫。“一个科室的长远发展,不能没有好的人才。”林统感叹道。